
圖:傳媒課社群小組 / 文:社群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十五頌 (愛欲品第三十二之二) 🔶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財愛故,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婬怒痴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財愛故,害人亦自害」,愚癡的人,因貪而束縛了自己;沒有從生死輪迴的苦海中解脫的希求,也沒有想要通往究竟快樂彼岸的想法;貪的過患,就是對財富的貪愛,往往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愛欲意為田,婬怒痴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這裡的愛欲狹義指男女的貪欲,廣義指貪著五欲,愛欲心猶如田地,婬怒痴為貪瞋癡;貪瞋癡的種子,能夠在愛欲心的田地裡,生長出一切煩惱及惡業。布施想要跳脫輪迴的修行者,護持佛法僧三寶,能累積廣大福——法賴僧弘,供養僧團即能延續佛法,使正法久住世間,並能間接利益無數眾生。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你擁有很多的財產,但是你的良師益友非常少;一個人如果很富有,而周遭的善友非常的少,那麼日子一定會過得提心吊膽。愛財的人會招來盜賊而傷害了自己的性命,也會傷害別人;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放縱貪欲的。
***
從前,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城裡有一位大富長者,育有一子。不幸的是,當這個男孩十三、四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無人管教。他揮霍了父母留下的財產,不久便淪為乞丐。
有一天,他在外乞討時遇見父親的舊友——一位富有且仁慈的長者。這位長者不忍見故友之子受苦,便將他接回家,悉心教導讀書與經營之道,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贈與房屋、車輛和僕人,幫助他們建立家庭。可惜,這位青年依舊揮霍無度,沉迷於享樂,很快便敗光了財產。岳父見狀,又多次接濟,但他仍不知悔改,一再浪費,最終岳父決定將女兒接回家,另擇良人再嫁。
女兒得知後,告訴了丈夫。這名青年感到悲傷與懊悔,但心中逐漸生起惡念,他認為與其被拆散,不如一同離世。於是,他拿起刀刺死妻子後,又自盡而亡。這場悲劇並非岳父所願,卻已無法挽回。
岳父處理完後事,心中悲痛萬分,想到佛陀就在附近,於是帶著家人前去請教佛陀。佛陀開示道:「如果能夠去除貪、瞋、癡… … 等,這些眾生根本的毛病,就能夠得到解脫。如果要免於災害,一定要斷貪、瞋、癡!貪、瞋、癡不斷的話,嚴重的可以敗家亡國,更何況說殺死自己的妻子。」接著,佛陀說出這一首偈頌。根據經典記載,這位長者與家人聽聞佛陀的開示後,皆證得初果。
***
這則偈頌佛陀教導我們要不斷的去串習生命的智慧,才知道怎麼掌握好的因緣,進而去創造美好的因緣。如今我們應該要好好的讀《廣論》與《入行論》。這兩本論典真的是修行的大寶典,如果能好好的讀,最起碼能夠讓我們走在正道,依正軌修行。如果能再進一步學習上士道的發心,就能熱心的去為人服務、幫助別人。
這些菩提心的種子如果種得夠深的話,來生即使遇到不好的因緣,終究這一股善的智慧力也會現起,牽引你往正確的道路走;相反的,如果沒有種這樣的善因,只能隨惡業流轉,而一直往三惡道去。所以殷重造善因是很重要的。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千經萬典都是善的教授,可是千經萬典那麼多,我們如何有時間去博覽後,做有效率的整理呢?如何有智慧去看清楚自己的起點與進程呢?在《廣論》裡面,宗喀巴大師已經為我們整理、架構出完整的修行次第,我們只需不斷地反覆學習與實踐。當修行融入生命,最終不僅能成為一個品格卓越的人,甚至有機會成就如宗喀巴大師或佛陀般的智慧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