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風:「依師圓道次、安僧利有情」

師父說:「自己憑著過去善根,因而今生自幼,就常在心中不斷湧現:人何以會有生?又何以會有死?生從何處而來?死從何處而去?等問題。直到十六歲遇到佛法──《金剛經》,從此心中疑團頓釋,確立出家修行,一心宗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法,學習自利利他的願行。」這便是般若學院的宗風──「依師圓道次、安僧利有情」。

所謂「依師」

也就是依遵著我們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而有修有証的歷代祖師,以及我們現在所親近的師長學習。

所謂「圓道次」

也就是依著佛陀所教的修行軌道,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往上修,直到圓滿的境界——成佛。

所謂「安僧」

就是讓有心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中修行的僧伽,在般若學院能身心安穩、專心學習、專心辦道。

所謂「利有情」

就是以佛法來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讓無量無邊的眾生能從佛法中得到現時及究竟的利益安樂。

般若學院的修行宗旨既是如此,所作利益眾生的事,對象自然就是般若學院的僧俗二眾,及一切有情。因此般若學院的行持事業如下:

二、行持事業

1、建立教法,令正法久住

師父說:「正法就像太陽,能趕走內心的愚痴與黑暗,能使人遠離怖畏與痛苦,走向安樂吉祥的境地。」又說:「古聖賢云:『道在人弘。』如果要讓正法住世,必須靠很多人的實踐與弘揚。般若學院的僧俗二眾都是佛陀心愛的法子,我們有責任讓佛陀的正法久住於世間。因此『建立教法,令正法久住』是般若學院僧俗二眾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

        師父說:「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卷帙繁多,道理深廣,初學者常苦於不知如何下手。為般若學院僧俗二抉擇學習的次第,是我的責任。」於是在民國八十六年,師父抉擇《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教授,為佛陀正法,建立學院僧伽教證體系;兩年後,對信眾開設「廣論研討班」。至今,帶領僧俗二眾研習《廣論》已二十多載。
                 師父為什麼要選擇《廣論》作為學習佛法的依止呢?(連結)

        

2、建立清淨修行的六和僧團

為什麼要建立六和僧團呢?太虛大師說:「佛法的慧命在僧團」。

古德說:「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僧伽的功德,在《廣論》第一百零四頁引《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供養於法、作法事業…。」僧伽是依佛陀的正法修行,是以身心性命供養佛法,以身心性命供養三寶,是代佛說法的人。出家修行者,利益眾生、貢獻社會,功德難以言盡。因此,讓僧伽在修行上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接受深奧廣大的佛法教育,圓滿教證正法,這就是般若學院所要做的神聖工作。

3、建立居士終身學佛、修行園地

師父從年輕時,就有感於許多潛心向佛的居士,當他們老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重大的障礙,就是行動不方便,不能開車、騎車,無法像以往一般的去道場親近善知識,依止、學習。這種情況,對一個有心學佛的人,是很可惜的。所以,師父從很早以前,就一直思惟這個問題,希望以後能建立一個居士終身學佛、修行、安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可以得到修行共學的利益;可以在老病時,得到最得當的照顧;尤其殊勝的是,臨命終時,除了三寶的加持外,更有著師長、善知識,及諸多同修法友在旁提策正念。這對每個臨終者往後的無限生命,是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4、創造老、中、少、幼的學佛修行園地──森林道場

師父說:「除了佛法外,大自然中最能讓眾生離苦得樂的,莫過於森林。」

又說:「樹的生長存活,跟人的生長存活的道理是一樣的。聚集很多的樹在一起,叫做森林;結合許多人在一起,叫做團體。樹,如果只有一、二棵,遇到天旱,則快速乾枯;遇到大水,則易被沖流;遇到大風,即速遭摧毀。森林則不如是。森林,樹樹相依相護,株株相益相長。它遇到乾旱、大風、大雨時,都能彼此保護、互相協調,而平安度過。森林對人類利益無窮,它能讓人煩惱消除、身體健康、內心寂靜、思想敏銳。因此,創造清涼幽靜的森林道場,讓有緣的老、中、少、幼,在此修學佛法;對佛法的奧義,與人生的真諦,共同學習,互相研討,則覺悟修証,必能事半功倍,進步迅速。」
故86年4月舉辦造林法會共種了400多顆樹 、87年向頂路沿路種植檸檬胺樹 、97年慈心田種植梢楠,將原來的竹林都汰換成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