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傳媒課社群小組 / 文:社群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十四頌 (利養品第三十三) 🔶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之為賢。
雖有天欲,慧捨不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
師父開示:
我曾猶豫是否要講這個故事,因為覺得或許可以選擇更特別的內容。但後來仔細思量,發現其中蘊含著佛陀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從表面上看,故事中所描述的過失,我們或許並未直接犯下,但在更細微的起心動念上,我們仍需時刻警惕,並透過反覆串習來加強覺察,這樣在未來遇境時,才能有所提醒與防範。
這則偈頌的句子很簡單,出自《法句譬喻經・利養品第三十三「天雨七寶」》。我先把故事講完,偈頌的道理就能明白了。
***
在印度中部的妙音精舍,釋迦牟尼佛曾在此弘法,憂填王及皇后時常前來聆聽佛法。皇后虔誠持戒,深受國人敬重。
當時,婆羅門教徒吉星的女兒貌美無瑕,吸引眾人關注。吉星認為世間無人能配得上她,只有相貌莊嚴的佛陀配得上。便帶她去見佛陀,直言要將女兒許配給佛。佛陀回應:「你的女兒確實美麗,但這只是世俗的福報,我的莊嚴則是諸佛的功德之相,兩者本質不同。她的美如同外表華麗的痰盂,裡面充滿了污穢。」並提醒吉星:「美貌或成禍根,世上許多災難皆因色欲而起,我身為修行人,無需這些。」吉星聞言憤怒離去。
吉星後來將女兒獻給憂填王,國王被她美色吸引,封為二夫人,並為吉星加官晉爵。然而,二夫人並不滿足於此,便找機會構陷皇后,屢次向國王進讒言。一次,國王宴請群臣,皇后因持齋未參加,二夫人趁機誣陷她不敬國王。國王大怒,將皇后綁在大殿,欲以箭射殺。神奇的是,箭至皇后面前皆反彈回來。國王驚異,上前詢問,皇后坦言:「今日是齋戒日,因此未能赴宴。」國王醒悟,懊悔不已,隨即將二夫人與吉星趕出皇宮,從此宮中恢復安寧。
皇后認為此事與持戒清淨、佛陀加持有關,國王亦深以為然,便帶領宮眾前往妙音精舍感謝佛陀。佛陀開示:「世人易為美色所迷,女眾有八十四種媚術能誘惑男眾,其中最易犯有八種過失,如嫉妒、諂媚、妄語、惡口、詛咒、慳貪及心懷瞋毒、嫉毒、疑毒。」
聽完佛陀開示,眾人深受啟發,發願精進修行,隨後恭敬頂禮佛陀,滿懷法喜地離開。
***
我們要知道,古代重男輕女,社會上的活動都是以男眾為主,所以佛陀講經說法,會以破斥女眾的方式,來讓男眾避免掉一些貪女色的毛病。譬如說:把女眾比喻成是狐狸、毒蛇;其實男眾比狐狸、毒蛇還可怕的也很多,社會上一些犯下大案件的都是男眾。我們知道佛陀當時所領導的僧團都是以比丘為主,所以為教誡男眾遮止貪欲而這樣說,這是應機而說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則偈頌。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之為賢」,上天降下了七寶,這是多大的寶藏啊!然對一個貪欲很多的人來說,無法滿足。世人快樂少,痛苦多;主要是在於貪心不知足。若能夠覺悟這個道理,一定不會被迷惑,就可以稱之為賢明的人了。
「雖有天欲,慧捨不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即使上天賜與了五欲之資,有智慧的人也能夠捨棄掉而不貪著。內心如果能好樂遠離男女恩愛這樣的事,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則偈頌就是告訴我們要能不貪五欲,才是修行的根本。
戒貪,才能免禍。各位想想那一些金光黨為什麼會得手?他們是專找貪婪的人下手。曾有位同修驚慌來求迴向,稱接到「調查局」電話,要求領出存款以免財產受影響。我提醒她可能是詐騙,避免受騙損失。她驚覺後未再理會;另有朋友的母親接到「被綁架」的詐騙電話,機智回應:「我兒子在房間睡午覺」,對方立刻掛斷。有福報者遇事冷靜,能識破騙局,也有貴人相助。大家對五欲等塵惑,要多警惕,才不致招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