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傳媒課社群小組 / 文:社群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十一頌 (明哲品第十四) 🔶
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師父開示:大家看完故事,就能了解文意。
***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年輕的外道梵志,滿懷壯志,認為身為人就應該通曉世間一切技藝,成為無所不知的全才。他的目標是流芳百世,讓世人敬仰。因此,他下定決心,要尋師學藝。憑藉著富裕的家境,拜師學習禮數不成問題。
在求學的路上,他先遇見一位製作弓箭的工匠。這位工匠精心雕琢弓的弧度,使其在射箭時更加有力。梵志心想:「這門技藝深奧,我一定要學!」於是,他投入時間鑽研,不僅完全掌握技術,甚至超越了老師。學成後,他意氣風發地離開,尋找新的學問。
來到一處江邊,他見到一位船師熟練地操舟,行駛如飛,令人驚嘆。他暗自讚嘆:「這樣的技巧太厲害了!我一定要學!」於是,他向船師拜師學藝,並在短時間內超越師父,於是再度啟程,尋求更多的技藝。
接著,他來到另一個國家,看見皇宮壯麗非凡,雕刻精美無比。他四處打聽這些建築與雕刻的工匠,並向他們學習。不久後,他便熟練掌握雕刻技術,技藝甚至超越了這些老師。
此時,釋迦牟尼佛在禪定中觀察到這位梵志已具備得度因緣,於是化作一位比丘,來到他面前。梵志見狀,好奇地詢問:「你是何人?」佛陀微笑道:「我是能夠調伏身心的人。」梵志聽後,心生疑問:「調伏身心?這究竟是一門什麼學問?」
於是,佛陀善巧地引導他:「就像弓匠必須調整弓的角度,船師要掌控船隻的行駛,建築師要精雕細琢,學習調伏身心也是一樣的道理。」聽完佛陀的話,梵志頓生敬仰之心。此時,佛陀口誦偈頌,隨即升上虛空,放無量光,神通自在。佛陀說:「這就是我的修行,由於我有調伏身心的道行功力,所以有了神通變化。」這一幕讓梵志驚嘆不已,他不禁五體投地,內心充滿敬佩,並迫切地想學習神通。
佛陀從虛空中緩緩降下,告訴他:「這並非單靠世間技藝所能達成,而是透過調伏身心、修行所得。若你願意學習,我可以指引你。」梵志急忙懇求:「請您教導我!」
佛陀慈悲地說:「你應修持五戒、十善、六度、禪定,以及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這些法門能幫助你斷除煩惱,超脫生死。至於你之前所學的技藝,都是世間的技巧,可能只增長你的高慢,沒辦法讓你斷除煩惱。」
聽了佛陀的開示,梵志深受感動,心悅誠服,立即頂禮佛陀,懇求出家修行。他天資聰慧,精進修行,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真正實現超越世間的成就。
***
佛陀說出這則偈頌,主要是因為這位年輕梵志得度的因緣成熟。有時候因緣若是不成熟,佛也無可奈何!比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很難改變提婆達多。這則故事佛陀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佛陀要我們知道:心是一切法的根源,心能夠讓自己成為佛,也能夠成為魔,因此我們要善用我們自己的心,時刻覺察自己的心是否緣在善法。
這位梵志貪多務得,想要做一位世間技藝能全面通達的人,最後會變成樣樣通樣樣鬆。如此對生命有多大的浪費啊!我們可貴的生命,如果只用於學習枝末,而沒有學到根本,這些技巧,人一老了,也就使不上了,到臨死的時候還是一場空。
我以這一則故事來和大家共勉,願我們都能善學佛智,調伏身心,以斷惑證德,這才是我們的生命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