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上週所依善知識之相已分享完畢,接下來要說能依學者之相,也就是學習者需要具備那些條件?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於德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四百論》說:身為一個學習的人,需要具備正住、具慧、希求這三個行相,就是聞法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指說法者所說的法本來是功德,而聽者卻把它改變成過失;也就是不善聽,扭曲了說法者的心意。真正的聞器,不會把說法者的功德改變為過失,也不會將道友法侶的功德,轉為過失。
《四百論釋》說,具足這三法行相的人,對說法師的眾德,都能看成功德,不會看為過失。不只如此,而且也能看到同參道友的功德,甚至所有眾生的功德。如果不能具足這三個德相,雖然說法的善知識的身口意功德,已經非常的圓滿、清淨,可是因為聽的人觀過心非常的強烈,把對方的言語執為有問題、過失,或者對說者的過失,反而執為功德。
師父在講記中提到,在團體中,有的人等流很好,師長說什麼,他就相信什麼,且付之以行。也許我們的等流沒那麼好,這時我們可以透過「相看學習」——想說他能這樣,我為什麼不能?而生起一個「我想學他」的心。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有正面的功德生出來呢?我們要訓練自己,多觀人家的功德而不要觀人家的過失。當觀過心生起後,要趕快把它打掉,甚至可以去請教高人說:「我剛對某人生起一些想法…請你分析給我聽,我這樣是不是觀過?」經分析後,知道自己確實是觀過了,那我們要趕快去懺悔。佛陀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失,就要懺悔、改過,則前愆盡釋。
那如果自己不具備這三法德相,該如何防止自己將功德執為過失或將過失執為功德?
就是依照《廣論》一直學上來。學上來以後,把所有的懷疑先按下、放下;不要批評!除非對方講的道理很值得我們懷疑,再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千萬不要輕下批評——這是一個初學者可以保持的態度。
-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修印法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