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前兩週宗大師告訴我們親近善知識所應具備的十種德相,除此之外,宗大師還告訴我們,如果遇不到具足十種德相的善知識該怎麼辦,或者哪些行相的人不適合成為我們所親近的善知識:
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憫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惟虛言故。
具足戒定慧三學、通達實性及悲憫這五德的善知識,即使他沒有多聞、體力有所不堪、不善說、不善表達,但是因為他具足這五德,無論什麼人來到他的跟前,都能得到獲益。宗大師再進一步補充,即使善知識說話完全不善巧,只是在法會結束時說「施願語」——你的布施功德非常難得,願你能夠罪障消除、淨障集資,在佛道上善根快速生起、快速得成就——這樣簡單幾句,因為他具備前述所說的五德,所以不論誰親近了,都能得到法益。
如果一個佛教徒對於佛法的各種應學、應修之處,不樂於修行,只是不斷的讚嘆佛法學處的各種殊勝功德;他想要靠這樣的方式來謀求活命,這樣的人,不能作為善知識,善知識一定要如法而說,並依法行持。就像有人在路邊擺攤,不斷讚美栴檀的殊妙功德,想要靠這樣來賺錢活命。有人聽了,想要買這個殊妙的栴檀,就問這個攤販:「你有賣你說的這麼美妙的栴檀嗎?」結果這個人回答:「沒有」。像這樣的事情,完全沒有意義,只是講空話而已。
如果不能認真依法行持,身口意所展現的是經不起考驗的——人家不問則已,若稍微問下去,就沒有辦法回答了。沒有行持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是絕對說不出正確答案的。內心的轉折、心酸、痛苦、喜悅、欣慰等的歷程,就是感受。有感受表示確實在這方面用了功;不管講得深,或淺,他人一聽會懂,也會生法喜。
–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修印法師講授
對於具備五德即可使人獲得法益,小編聽同修分享,幾位同仁幾年前跟修印師父一起到普陀山朝聖,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它是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現有二十多座寺庵。廟宇多豎立在山頭上,所以每參訪一間寺廟必須走一段登山階梯。
師父一行人在普陀山,幾天的行程下來,走到最後一個行程,體力已經耗盡了許多。大家看師父滿臉通紅,肉眼可見腳已浮腫,行動需要有人攙扶。一般我們出國旅遊走累的時候,會想要立即獲得休息,或者取消一兩個行程,輕鬆走。但師父卻堅持了下來,不屈不饒地一步步走上台階,爬完最後一段山路,走完最後一間寺廟。
這一幕場景在同修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善知識即使不善言說,但是具備戒定慧、通達實性及悲憫這五德,他所散發出來的身口意本身就能讓弟子獲得法益——意志力是修行的道路上最重要的特質之一,遇到違緣障礙不順、聖凡交戰的時候,是否還能堅持下來,穩穩地往前走,是得道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