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宗大師告訴我們應如何抉擇善知識: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在八萬四千法門中,總歸所有佛經與論典,可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無論想要修證哪一乘的果位,都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善知識的力量,能容易讓我們的法身慧命增上。世間也有教導一技之長的善知識,但在這一本《廣論》中,所說的善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共下士」、「共中士」、「共上士」的善知識。「共下士」所修是遠離三惡道;「共中士」是遠離輪迴,他能引導我們遠離三惡道,然後導入大乘佛道。
宗大師引《經莊嚴論》告訴我們善知識所應具備的十種德相:
為什麼善知識要具備這麼高的十德條件呢?因為如果善知識德不高、學不廣、戒不守,要如何去調伏別人呢?所以善知識對於調伏自己和調伏別人的能力要很具足。
我們要找具足戒、定、慧三學的師長,眾生還沒接受佛法之前,如同一匹尚未馴服的野馬,要先學習戒律來調伏我們的心意和行為,以趨向善行、清淨行。善知識能把心依止在正知正見上,內心自然寂靜,而能止惡行善。因有戒有定,故能生起慧學。除了戒定慧三學,尚須具備廣學多聞、通達實性等功德。善知識在講說時,要能廣含眾意,讓聽者從一句法要的聽聞當中,就能知道多道理;一位通達法無我性的師長,還要以現證真實作為他主要的修行目標。
又善知識的德相一定要勝過弟子,若跟隨德行比自己低劣的師長,你的德學將會退失;若跟隨與己相當的師長,那你也就德養平平;若跟隨德行比自己超勝的師長,那你就能增長德行。
身為一位大乘師長,不是用畫符念咒的法力為眾生除苦引樂,宗大師引佛陀作為來告訴我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佛陀不是用水為眾生灌頂就能除掉眾生的障礙;也不是一直摸眾生的頭就能除掉他的苦;佛陀所有修證的功德——無論是智慧、辯才、無礙、了脫生死、佛果或是神通…等,不是用神通力就可以移轉的。佛陀教導我們了解法性諦而得解脫。
以上是十種德相中自利的六種德相(調伏、靜、近靜、德增、教富饒、善達實性),這六德是屬善知識本身所要具足的教證修行成就;其餘四種是「攝他德」,即教導、攝受眾生所需要的功德,下週分享。
–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修印法師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