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上週我們提到,學習者需要具備正住、具慧、希求這三個德相,宗大師在《廣論》中個別說明其內涵。

其中正住者,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云:「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捨如是執。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具慧解彼二說,則能棄捨無堅實品、取諸堅實。

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具有廣大希求。釋中更加敬法法師、屬意二相,開說為五。

三個德相中第一個是正住,「墮黨」是指貪著自宗、瞋他法派,這個墮黨的毛病會蔽覆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無法看到善知識與同參好友的功德,因為本身已經偏執了,善知識所說的「善說妙義」,就無法領受到,連眼前的知識、智慧也都沒辦法有所增長。善知識十德當中,有一德是寂靜,這一德就是「定」,由墮黨惱心所縛,內心如何得到寂靜?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應如何學習,來減輕身心煩惱、提升心靈,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心有沒有墮黨類?如果有這類的過失,要趕緊把它捨棄掉。

又雖然已能正住,可是若不具備兩種智慧力——一、分辨選擇這是善的、對的,我要拿取;二、這是錯的、矛盾百出的,我要丟掉。那麼還不是個能聽聞正法的人。所以身為學人必須具足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這兩種差別的智慧。如果你有簡擇的智慧,你就能捨棄無堅實品,即不堅實的道理。比如偏屬追逐現世安樂的法,是不堅實品;反之,追求解脫成佛,就是堅實品。我們要能拿取堅實的這一方。

僅具正住、具慧,若無希求心,也是沒有用的。因為能力是從心跑出來的,如果你擁有能力,但動也不動,這個能力是沒有用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能力會越來越萎縮。因此我們在修福、修慧上,一定要具有一顆「想要的心」。

《四百論釋》中再加「敬法、法師」及「屬意」二項。身為學者,在聽講時,應當恭敬現在正在聽聞的法,以及說法的法師;同時也應當非常專注於聽聞。加上這兩個之後,學者的條件總共開為五個。

宗大師也在《廣論》中提醒我們,除了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學人的德相之外,若已具足,要自修歡慰、隨喜自己;若有不具足的部分,就努力聞思修,期許自己將來能圓滿這些條件。「聞」與「思」是修的基礎,若覺得思惟力不足,不要因此起煩惱,只要謙虛地去請教師友即可。

-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修印法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