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宗大師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的道理:
令發定解稍開宣說:《攝決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為了讓學子們了解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故宗大師解釋應依止善知識的根據:
在心續中具有修學大乘、志願成佛種子的眾生,若想要成佛,必須以心中的大乘種子為「因」、以「親近善知識」為「緣」,因緣和合不斷增長,才能最終證得成佛的果位。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而能總攝一切教授、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能捨離善知識。想要減損一過、生起一德,需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和教授。
宗大師引述《菩薩藏經》的經文,是告訴我們,要轉變凡夫習性,需依賴尊重。像密勒日巴尊者,因為善依止他的師長馬爾巴,而業障消除了,並且成道了。所以說:「以尊重生,以尊重長」――我的法身慧命因尊重而生,因尊重而長:尊重是我的依止處、皈敬處。「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尊重是我成就佛道的根本源泉:我能成就佛道的因種,來自尊重。
-出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冊修印法師教授
小編生長在民風多元開放的時代,曾覺得尊師重道是一個迂腐老舊的口號,小時候上課老師在課堂上宣說尊師重道有多重要多重要,是至聖先師孔子、孟子、老子所提倡…等,可是身邊的大人並沒有多尊師重道,人前尊敬,人後依舊抱怨滿天飛,只覺得是社會化生存的面具之一而已。
學了佛法之後,小編認真思考,所謂的「福智資糧」是什麼? 智慧來自聽聞、思惟佛法;福報從德性而來,何謂德性?德性通常指了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的道德美德,包括尊重、誠實、正直、慷慨、公平、寬容、善良、勇敢等等。這些看起來是外在行為的造作上,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是「業緣」這件事,一切有情盡由業緣而生,生命當中有沒有順緣、是否遇的到貴人,乃至找到可以帶領自己走上解脫道的師長,都來自於平時,日常生活中,是否能真實的尊重、恭敬他人。拉長生命長河,生生世世造下的業緣,也是形成今生與人是否投緣的主因。
(ps.有些公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業果道理,比如:同鼠兩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