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一〇七年皈依法會——修印和尚尼開示

一、我們為什麼要皈依?

答﹕廣論第九八頁第七行曰:

「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同書第十行云: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二、應皈依誰(皈依對象為何)?

答﹕廣論第九九頁第四行:

        「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三、為何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答﹕佛之功德

廣論第九九頁第九行﹕

「總之,自正(正確、徹底之義)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           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佛具以上四德,因           此)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           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法之功德

         正攝法經云:

         「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法所成辦。」

 

         僧功德者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正攝法經云:

         「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           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

         (法與僧功德見廣論第一○  四頁)

四、皈依後應如何行?

答:廣論第一百零六頁第五行說皈依後應: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依著佛法的道理去用心思惟)、

           隨法行(依著所聽聞的法去實行、去行持。)

         及「深信業果」–廣論一一七頁第三行:

         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五、皈依的功德利益

答:廣論一一六頁第八行:

         「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皈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     

         力,內外障緣不能為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是依止最殊

         勝力——在《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說四天王派三十六個天神日夜

         保護皈依者。

印謂:各種不同的功德如布施持戒忍辱等易生難退且加倍輾轉增長以此類推。

 

六、皈依在家居士可以嗎?

答:在家居士,有髮俗衣,修大乘三學,稱為菩薩僧,此說出自大智度論第   

         三十四卷,固不能斥為無稽。然而試思:若在家僧,真箇與僧寶無異,

         亦可皈依者,則自古以來,閭閰(周制二十五家為里,里必有門,謂之

         閭;閻亦里中之門也。)市肆之間(街頭巷尾殺豬、賣肉、婬女、賭

         徒…都可以收徒受皈依了),正不知幾人稱祖?幾人稱師?照這樣佛教

         的門庭,早就嘈雜到不堪收拾,安有今日的清夷局面。所以提倡皈依在

         家僧的輕舉妄動,除卻替少數野心家,製造機會之外,對於佛教前途,

         可說百無一利,豈惟無益,亦且害之。

         (摘自方倫居士編初級佛學教本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

印謂:佛為保護眾生及保護佛法,所以佛所制的法都以常法而制定。在家居士或許有如維摩詰者,而凡夫庸常之眼不認識真假摩詰,唯有以肉眼能見之規矩戒律為遵,為信憑,乃於佛道修行上,始能不誤歧途。

在家居士穿著既是庸衣俗服,又無嚴細戒律莊嚴約束其行儀,是聖是凡難分難辨,佛陀為了讓眾生有明確之法可依循效學,因此制定凡欲皈依者,必以出家僧伽為依歸學習之對象。如此即使所學對象非真實聖賢,然亦是有心向聖賢學習之輩,皈依此等,必不致於錯,故佛制皈依須皈依僧伽。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