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傳媒課社群小組 / 文:社群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十九頌 (愛身品第二十)🔶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師父開示: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愛惜自身的人,知道持戒是非常清淨莊嚴,就會依戒法好好的守持。如果希望自己從五欲當中解脫出來,一定要學習正法,才不至於陷入昏昧。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守護自身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常常勤勉學習,用佛法來自利,也用佛法來利他。如果能勤勉學習自利利人,又能精勤不倦怠,那麼就是有智慧的人了。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學習佛法要能用佛法來調伏自己的身、口、意,讓自己入於智慧之境,以身作則,才有辦法用自己所體驗的道理來教導他人自我修正的方法。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雖然學佛,但沒有依法而行,無法得到學習佛法的利益,又怎能去利益他人呢?若我們能夠依照佛法去奉行,把身、口、意調好,那麼一定能夠所願必成。依照我們的願——近程就是了脫生死,遠程就是成佛。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一切的業,本來都是由自己所造,後果亦是自己承擔。作惡者如果願意改變,他的難得就猶如金剛鑽石、金剛珠寶一般的可貴。所以,一個人知錯能改,是最難得可貴的!
***
佛陀時代,多摩羅國京城外七里,有座寺廟,常住五百位比丘,皆是佛教界的菁英,只是尚未證果。當中有位老比丘名叫摩訶盧,與眾不同——他又老又笨,幾年來大家輪流教導,卻是連一首偈頌都背不起來。久而久之,比丘們也累了,便安排他打掃寺院、澆花、看門。
有天,國王邀請這五百位比丘入宮受供,唯獨摩訶盧被留在寺中。沒去的他心裡很愁悶,喃喃自語:「像我這麼笨,難怪大家不理睬我,我不如死掉算了!」他走到寺後園,找了條繩子,準備在大樹上上吊。
這時,佛陀以神通見狀,立刻化身為樹神顯現在他面前,對他說:「喂,你為什麼要自殺啊?」摩訶盧垂頭喪氣地說:「因為我太笨了,造成大家的麻煩,我想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乾脆死掉算了。」
樹神說:「你能覺知自己笨,已經很難得了!但也不至於因此就走上自殺之路;你原本已愚痴,現在又要自殺,豈不更愚痴嗎?樹神又說:「在往昔迦葉佛時代,你是一位精通三藏的比丘,座下有五百位弟子。你每天講經說法,卻自恃聰慧多智,就心生驕慢;眾生來請問佛法,一不合你的條件,你就輕慢他們而吝嗇說法,因此才感得生生世世的愚痴、遲鈍。但自殺是錯誤的行為!現在我告訴你前世因緣,你就知道應該如何處理自己了。」
說完,佛陀現出真身,光明照耀天地,並說出一首偈頌。摩訶盧聽得極為專注,生起強烈懺悔心,一心思惟偈義,瞬間入定,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且過去所學的三藏十二部經也全然湧現,通達無礙。
佛陀對他說:「你已證果,快搭衣持缽進宮,直接坐上最上座。」摩訶盧疑惑:「為什麼我能坐上座?」佛陀笑道:「你是他們的過去師父,現在你已開悟,他們還沒,當然你坐最上座。」摩訶盧依教奉行。當他走進皇宮,直上高座,五百比丘見了大為不滿,心想:「他也太不識相了!等吃完飯再跟他算帳!」此時國王請上座者開示,摩訶盧開口說法,音聲清亮,言辭優雅,眾人無不讚嘆。
五百比丘一聽,個個證得阿羅漢果,國王與群臣也證得初果——真是太神奇了!
***
整篇偈義了解後,我們來想想:為什麼佛陀會為摩訶盧比丘講這一偈頌呢?原來老比丘在聽聞佛陀開示的時候,是懷著慚愧、懺悔的心,這正是「為惡自更,如剛鑽珠」可貴的心!
這裡,佛陀要教我們的:第一、不要吝於法施,不要吝惜把佛法賜給眾生。其次,就是知過能改,知過能改是最可貴的。
一個講經說法者最怕的是什麼?譬如說:你們做班長的,有時候被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心裡就有一種面子問題,於是就東講西講,反正只要應付過去就好;這樣的心態,是非常不好的。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並不丟臉;你如果不知道,又不能勇於面對,而亂講一通,那麼所造成的錯誤就會影響很多人。所以我們所有的法師、同修在這一方面,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