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傳媒課社群小組 / 文:社群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十八頌 (刀杖品第十八)🔶

撾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迅無赦。
生受酷痛,形體毀折;自然惱病,失意恍惚;
人所誣咎,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獄,如是為十。

師父開示:

「撾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迅無赦」你用杖捶打良善的人,用妄語陷害無罪的人,這樣的行為未來將遭到的災殃種類,比起現在所作的惡行,還要更多十倍,且無法赦免;那一種災殃苦報的到來會非常的快速,而且連減輕一分的罪罰都沒有辦法。如果我們「撾杖良善,妄讒無罪」的話,會有哪些果報?

  1. 生受酷痛:活著的時候,常常會受著極大的痛苦,什麼舊疾、惡疾都來了,讓人生不如死。
  2. 形體毀折:要遇到開刀的苦:或鋸手、鋸腿、割切內臟、五官等的苦。
  3. 自然惱病:有的人與生俱來就有很多心理毛病可以不必想的,不該這麼想的,可是他就會一直胡思亂想;想到最後,自己生病了。
  4. 失意恍惚:有的人胡思亂想,把自己搞得身體衰弱、精神失常,所以就失意恍惚。
  5. 人所誣咎:或被人家誣蔑、怪罪,也就是被羅織罪名加身。
  6. 或縣官厄:或者是遭受官司的災厄,所謂的「無事起風波」,無緣無故的被控訴,犯了官司。

第7是「財產耗盡」、第8是「親戚離別」、第9是「舍宅所有,災火焚燒」、第10是「死入地獄」。「如是為十」——犯了「撾杖良善,妄讒無罪」的過失,就會遭受以上這10種罪報。

***

在佛陀時代,賢提國有位年老比丘長年臥病,形容枯槁、臭氣熏天,無人照顧。佛陀在禪定中見此情景,親自帶領五百比丘前往探視,並請帝釋天準備熱水,親自為他擦洗。天地間因此放光,百姓震撼。賢提國國王不解,佛陀說:「如來出世是為救苦眾生,照顧病苦比丘是應當的。」

國王又問:「為何沒人照顧他?」佛陀遂說其前世因緣:久遠前有個惡王名「惡行」,命武士「五百」毆打批評朝政者,濫權行兇,百姓皆苦。有位賢者被誣陷受鞭刑,臨刑前懇求寬容,武士心生憐憫,輕鞭放人。武士後因殘暴行為墮入三惡道,五百世後轉生為人,重病纏身,生不如死;賢者即是佛陀前世。

佛陀說:「當時的惡王就是提婆達多,武士就是今生的病比丘,賢人就是我的過去身。我因為前世得到武士五百的寬容,手下留情,所以結下今生為他洗澡擦身的善緣。我們在生死流轉中,不論造善或造惡,所感得的禍福果報, 都會緊緊跟隨著我們;只要因緣成熟,果報就會現起。」

病比丘聽完佛陀開示,了知自己過去世造作無數惡業,深感慚愧與自責,於是至誠懇切地發心懺悔。就在懺悔的當下,纏綿多年的重病竟奇蹟般痊癒,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賢提國的國王也因專注聆聽佛陀的偈頌開示,心中對佛法生起深厚的信解,當下恭敬頂禮佛陀,請求受持五戒,成為一位精進修行的優婆塞,最終證得須陀洹果,踏上解脫之道。

***

由此可見,病苦與災厄,往往是過去世所造業力成熟,在今生顯現的果報。其實,這類因果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記得很久以前,我曾在報紙上讀到一則令人唏噓的新聞:

有一位婦女,天生神經質,整日胡思亂想。年輕時尚能堪忍,但若不加以調整,年歲愈長,情況愈發嚴重,最終發展成疑神疑鬼,生活痛苦不堪。她的丈夫始終陪伴在側,甚至辭掉工作照顧她。不料,日復一日地聽她驚呼:「有人進來了!」「你看,那個人要來討命了!」丈夫也逐漸受到影響,心神恍惚,精神失常,最終夫妻雙雙走上絕路。

鄰居察覺多日未見兩人,通知子女報警破門而入,竟見滿室門窗貼滿符咒。這對夫妻的遭遇,不正是「自然惱病、失意恍惚」的典型例子嗎?

今日科學、醫學昌明,醫界說這種病態就是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妄想症… …。然而,我們有佛法, 知道從業果道理去看、去思惟。以我自身為例,我曾三度開刀,我不會直想著要趕快把身體照顧好,我會想說這是我過去世的業障現前;我感恩冤親債主手下留情,讓我有命。既然還有生命,我就應更加努力累積福德資糧、懺悔淨罪。當這樣一想以後,或許怨親債主會認為他的手下留情很有意義,而原諒了我。這是我今天與大家作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