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化公關組社群小組 / 文:文關組小編

🔶節錄自修印法師《法句譬喻經淺說》第六頌🔶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師父開示:這一偈頌佛陀是在說他的弟子周利槃陀伽。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即使你誦讀了千篇文章, 然而對於詞句義理理解錯誤、領會錯誤的話,不如聽聞一句, 領會其中要義, 並依之而行;我們聽聞了正法, 從消極面來講,當然可以滅惡;從積極面看,可以生善。若僅止於聽聞,要滅惡就很有限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聞之而行, 領會它的要點、要義之後,依之而行,這個要義就能夠產生正法的功能——滅惡生善。這是每位行法者要知道的。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即使誦了上千字那麼長的文章,如果不懂得它的義理, 又有什麼利益呢?不如聽聞一個道理,懂了之後能夠實行。佛法最終是要我們度脫生死,能行持,方能度脫生死海。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雖然誦讀了很多的經典,但是如果不了解經義,那在學習佛法上,又能得到什麼饒益呢?如果能夠了解一句法義,並依之而行,終究可以得道;就像周利槃陀伽那樣——開悟證得了阿羅漢果。

佛陀留下三藏十二部經是要教導我們如何去修行、斷煩惱的。如果讀了佛法不會把道理拿來檢查自己、反省自己,那麼聽聞得再多,也只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加不寂靜,徒增煩惱。為什麼?因為你不是拿佛法往自己的內心觀照,而是拿佛法來和別人比較、計較。

***

周利槃陀伽

在舍衛城,有一對兄弟性格迥異。哥哥摩訶槃陀伽聰慧過人,能過目不忘且年輕便成為學者;弟弟周利槃陀伽卻極為愚笨,無法專注學習,經常因追逐蚊蟲擾亂課堂,最終被哥哥請出教室。兄弟二人因父母遺託而相依為命,弟弟渴望成才,但屢屢碰壁,令哥哥極為頭痛。

有一天,兄弟倆隨佛陀至祇園精舍聽法,哥哥深受感化,立刻祈求佛陀讓他出家,弟弟也堅持要求隨行。佛陀慈悲接納了兩人,但僧團中有比丘擔憂周利槃陀伽的愚笨會影響僧團形象,屢次請佛陀將他辭退。佛陀卻堅定表示:「修行不嫌笨,只要不擾亂僧團即可。」

周利槃陀伽在僧團中難以跟上學習進度,經常被他人嘲笑。哥哥無奈,勸弟弟離開僧團,但弟弟執意不肯,獨自坐在精舍外哭泣。佛陀見狀,安慰他說:「他們不要你,但我是你的師父,我要你。」佛陀隨即根據周利槃陀伽的情況,教授他「掃塵除垢」四字,並給他一把掃帚,吩咐他每天掃地,同時默念這四字。

起初,周利槃陀伽每日專注掃地和唸誦,雖被嘲笑,但他毫不在意。掃到後來,有一天,他愣住了、定住了,他看著自己的衣服沾了很多灰塵、樹葉… …等等,他想:我的衣服那麼髒,這也是一種塵垢;外面的樹葉那麼髒,這也是塵垢;我的身體每天流汗、流鼻涕… …等等,這也是塵垢!然後,他再從身外一直觀照到自己內心。他雖然在掃地,但是佛陀或是長老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他也都隨聽;點點滴滴間,法的種子已經注入他的內心了。他思惟著佛陀所講的貪、瞋、癡、傲慢、懷疑、嫉妒… … 等,開始了悟這一些也是塵垢;於是對自己的內心不斷的檢查。再進一步思考到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領悟這些也是「塵垢」…最終在某一天突然大悟,徹底明白佛法要旨,證得阿羅漢果。

不久後,佛陀安排周利槃陀伽與阿難前往尼僧團說法。起初,比丘尼們認為他愚笨,意圖為難,卻被他以自身修行經歷深入淺出地回答問題,並深受啟發,對他改觀並敬仰。

後來,國王設宴供僧,佛陀帶領僧眾前往宮中。周利槃陀伽因走在隊伍最後,被守衛擋在門外。他展現神通,或將手臂從宮門外延伸至佛陀身旁,或在樹林中化現無數分身,讓人無法辨識真身。最終,佛陀指引守衛正確找出周利槃陀伽,令所有人敬服。

***

佛陀因為周利槃陀伽的這個典故,唸出了這首偈頌。佛陀所要啟示我們的,是要大家不要以為不斷的誦讀才是最好的;在誦讀當中,要懂得意思,而且要實在的依之而行;這才是要點。